首页» 专题专栏» 乡村振兴» 典型案例

任小平——实实在在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发布时间:2019-04-01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作者:

作为第一书记,他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岗位在村,与工作队员走村入户,经常在田间地头宣讲精准扶贫政策、调研村情家况、梳理家庭收入来源、深究致贫原因,收集第一手资料。一年多,他为田凤坪村发展争取经费30万元,申请获得油菜项目一项20万元,争取天宝洞电力项目50万元。技术培训12次,培训600余人,涉及300余户贫困户。通过订单农业,购买农产品、大豆、油菜等,为田凤坪村创造收入25万元。推动天宝洞饮水工程,解决了田凤坪村800余人饮水问题。他就是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第一书记任小平。

作为第一书记,肩负田凤坪村脱贫攻坚的重任,任小平深知责任重大。他知道只有充分发挥田凤坪村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先进模范作用,才能带动整村脱贫致富,于是制定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助发展”的总体思路,认真开展了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经常与村支两委交换意见,主动在支部主题党日讲党课并联系其他党支部与田凤坪村党支部开展“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主题党日活动,探讨精准扶贫的思路“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扶,扶什么”。提高村支两委和党员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带动更多人主动参与家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带领田凤坪人早日脱贫致富。

作为第一书记,他深知特色产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他结合当地实际和所在单位优势,建设油料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当地种植结构优化初步形成了油菜、大豆、马铃薯、油茶、藤茶五大种植产业。

全村种植油茶3500亩,涉及农户651户,其中贫困户230户。大力推广“油菜树”、“三超四省”、“玉豆带状复合套种”等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引导全村发展优质油菜1500余亩、黑大豆500余亩,惠及600余户农民,其中贫困户近200户。发动全村种植藤茶400余亩。针对主导产业油菜、油茶、藤茶等,举办大型技术培训会3次,发放技术资料300余份,培训农户300余人次;他利用自身专业重点讲解油菜栽培技术、油茶管理技术、藤茶管理技术等。通过技术帮扶,当地油菜最高亩产量达到500斤以上,大豆单产增加了30-50%,实现了当地油菜产量和大豆种植效益翻一番的目标,年增收可达到1000元以上。主动联系农产品收购公司企业,商定村企合作方案,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累计为农户销售油菜籽、大豆、土豆、大蒜等农产品8万斤,土鸡1000多只、土猪10多头,为村里农户带来收益32余万元。 

 

 

任小平正在现场组织油茶管理修剪技术

 

产业发展了,可是他总是感觉缺少什么?田凤坪村处在恩施大峡谷的前端,拥有朝东岩、指纹梯田、拇指山、猫儿山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拥有卡门等抗日红色革命遗址,有千家寺遗址等人文景观。能否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村产业新业态是他考虑的有一个重要问题。于是带领村支两委到江苏句容、湖北武汉等地学习先进发展经验。他引进企业,促进当地就业,如富硒大蒜厂,产值达到100万以上,每天能吸纳30人就业,硒农牧业每年带动10户脱贫致富。他打造武陵山区第一个油菜花海,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挖掘展示土家民俗文化通过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进一步开拓和丰富了当地产业业态,通过栽培技术延长油菜花期,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油菜产业链的延伸,让游客不仅有得看(油菜花)、有得吃(油菜薹和油菜苗)、还有得拿(菜花蜂蜜)。每年吸引到村里游客3000余人次,又为村增加经济收入15万元。

 

任小平与村民欢庆天宝洞引水成功

 

作为第一书记了解并深刻体会到田凤坪村冬夏缺水的现状,也了解到上个世纪70年代村民在天宝洞山脚下花了三年找水都没有成功的困难。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必须做到“一碗清水到人家”,他感觉很大压力。他与尖刀班成员6次进利川协商并考察水源,探到天宝洞水源可以利用,并且可以覆盖朝东岩、青树脚、苍坪、大坪、田凤坪等小组800余人用水。但是天宝洞位于300米绝壁中间,施工存在很大困难,风险也很大。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每次例会都会提到天宝洞,但迟迟下不了决心。终于在连续天晴三个月后,迎来进洞探水最佳时,因为这是枯水季节,也是能否确保长期有水的关键时期。于是下定决心请专业人士进洞实地勘察,终于探得水源地水量可以确保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水,接踵而来的是取水点比洞口低30米,而1个大气压只能支撑10.17米的水柱,30米如何支撑?虹吸现象如何产生?取水的热情一下降到冰点。晚上11点,他还在与中科院专家和高中物理老师联系,最后确定只有提高取水点,才能利用虹吸现象。第二天早晨,他决定施工队停止一切其他活动,继续重新寻找水源的源头,终于找到更加合适的取水点,此时水位与洞口基本持平,虹吸现象也得到充分利用,两管清水一直流到小水窖中,悬着的心也从此渐渐平息下来。此事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恩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