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花,西海固旱塬上最普通最不起眼的花朵,却在花凋零之后结出养育数万人生命的果实;金博士,一位站立在我国马铃薯科研高端的专家,却心系千里之外那些至今还未解决温饱,对知识深深渴求的孩子们,让人感佩更让人敬重。
2017年6月,一则新闻在全国马铃薯圈里刷屏了。
在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开幕式上,金黎平博士捐赠50万元,毕节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共同成立了“毕节市慈善总会•金黎平•毕节助学基金”,资助毕节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金黎平却没有出现在捐赠现场,本人只是淡淡回应:这是我应该做的,希望有更多人来帮扶。熟悉她的人说,金黎平捐资助学我们不奇怪,她一直是这样做的,她就是一个满怀爱心和社会责任的马铃薯专家。
一、连绵16年的毕节情缘
2002年,金黎平初次来到毕节、沿着崎岖道路考察毕节一区四县的马铃薯生产,看到路边光着脚丫赶着上学的孩子们,心里不是滋味。
2007年深冬,她再次来到毕节调研马铃薯产业,路上背着书包的孩子衣着单薄,脸上冻得红扑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17年,金黎平捐款成立助学基金算是完成了萦绕在她心头多年的夙愿,5年内将每年资助毕节市农村贫困家庭的在校优秀学生150名。
二、兰质薰心 满怀爱心的江南弱女子
2007年的一天,风雪弥漫,宁夏固原市农科所几位同志第一次驾车疾行,车里拉着一车厢的文具和图书,此行的目的地是小坡小学。当几个人把精美的文具和图书放在讲台上的时候,孩子们纯真而清澈的眼里流露出一种热烈的目光,脸上绽开了花一样的笑容。
小坡小学位于西吉县40公里以外的乡村,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宁夏西吉、海原、固原统称西海固地区,是全国有名的连片贫困地区,马铃薯是当地的主栽作物。金黎平和当时的屈冬玉博士、谢开云博士从2003年开始来到西海固地区帮助发展马铃薯产业脱贫扶困。她看到孩子们学校里艰苦的条件,还有那充满着对知识强烈渴求的眼神,金黎平的心情异常沉重,盘算着要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上文提到的这些书和文具就是金黎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钱买来委托当地同事送给孩子们的。金黎平用这种方式资助了5个年头。
从2012年开始至今,金黎平先后七次捐款资助6名贫困学生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其中有2名学生成功考上大学。
金黎平还先后在江西水灾和四川北川地震后以及广西大化捐资捐物助学,给孩子们带去一个马铃薯专家的爱心。
三、土豆地里坚守一线的女战士
贵州毕节威宁县—风餐露宿 难辨专家或农民
每年3月末是当地马铃薯播种季节,金黎平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在威宁的田间地头,和当地百姓一起进行种薯处理、材料分类、地块分区、开沟和播种。
贵州山区,民谚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家既要克服土地条块散落和不平整的困难,又要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播种。同时,为了防止播种时材料混淆,需要加强和百姓沟通,而民族地区方言难懂又为交流增加了障碍。
夏天马铃薯花开季节,金黎平也会出现在威宁育种基地的田里,调查记录试验材料的生长情况。威宁的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这里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田里工作一天后,皮肤就会灼伤褪掉一层皮。
秋天马铃薯收获正处多雨季节,雨小时常常冒雨收获,经常是浑身湿透,为了抢收,起早贪黑更是金黎平家常便饭。威宁的田间工作,真可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宁夏固原山区—专家黑出“新高度”
在工作期间,为了节省时间,金黎平和她的同事在固原山里常是风餐露宿,常常带着干粮下田,中午在田间地头简单吃几口,铺个蛇皮袋子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就接着干,这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回到住地也顾不上休息,而是连夜整理资料。有报道称“他们的脸晒得比马铃薯还黑。在和农民一起劳动时,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金黎平尤其黑出了‘水平’”。
河北坝上地区—抢收至深夜 赶路遇惊魂
每年四月末五月初,坝上地区还是春寒料峭,金黎平就带领着团队开始忙碌整理材料和播种了。由于播种时室外温度很低,尤其遇上寒流时温度骤降,在试验地里披着军大衣还会冻得瑟瑟发抖。9月收获时北京还是金色秋天,但坝上已经进入初冬,碰到下雪和冰雹更是司空见惯。有时候为了抢收,通常会忙到到晚上九、十点钟,回到住处,金黎平又要赶写项目材料,很晚才能休息。
2014年,收获时突降大雨,为了防止雨水浸泡育种材料,大家收完入库后已是天黑。在返回住处的路上,对向车道大货车违章越线,撞向金黎平团队所乘的三辆汽车,导致多人受伤,金黎平头上更是缝了10针,额头上永远留下了疤痕。
四、扶贫攻坚 “土蛋蛋”变成“金豆豆”
马铃薯——扶贫利器
马铃薯,俗称土豆,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发展马铃薯产业,不仅可以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的温饱,更有助于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黎平深感肩上重任,常年带领团队人员奔波在科研和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西南乌蒙山区、甘肃定西市、宁夏西海固地区、河北坝上地区、山西吕梁山区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马铃薯产业调研、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站和育种基地以及培养马铃薯人才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扶贫、产业扶贫,誓把“土蛋蛋”变成“金豆豆”。
乌蒙山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毕节地区位于乌蒙山腹地,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作为毕地区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然而,当地存在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不健全和区域规划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影响了马铃薯广大农民的种植效益。
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毕节市一跃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
从1997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团队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帮助贵州省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在毕节地区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快繁中心,开展马铃薯产业扶贫,开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2012年,金黎平受聘毕节市政府农业科技顾问,全面调研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并与当地农科所联合建立了“中国农科院毕节市马铃薯专家工作站”,进行适合当地的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工作。
经过金黎平团队和当地部门多年共同努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斐然。毕节市和第一大主产县威宁制订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培育抗病、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系94份,合作审定了一个贵州马铃薯新品种中薯20号;在威宁县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示范区3万多亩,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30万亩,极大地推动了毕节地区的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更新进程。如今,毕节市现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其中2016年,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温饱作物变创收作物—宁夏、甘肃和内蒙古农民鼓起钱袋子
宁夏、甘肃和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份,也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地区。金黎平率领团队先后在宁夏、甘肃和内蒙古建立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马铃薯资源、技术和人才支持。早在2003年和2005年,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分别与宁夏、甘肃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建立了马铃薯专家工作站,进行2500余份中低世代材料进行筛选和评价。 2017年,在金黎平的倡议下,联合内蒙古当地农业部门建立了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以乌兰察布为中心辐射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面向广大种植户和种植企业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工作。
经过多年工作,在宁夏和甘肃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系和品种,其中晚熟鲜食品种中薯21号通过了甘肃省审定,有力地丰富了当地的品种结构。如今,宁夏的马铃薯产业结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由2004年的107万亩发展到250多万亩,价格也由几分钱涨到几毛钱,马铃薯已由温饱作物变成了创收致富作物,成为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撑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河北坝上 马铃薯开花1300亩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短缺,加之现代育种起步较晚,优良品种短缺是限制我国马铃薯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培育优良马铃薯品种需求迫切。
河北坝上地区,集中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贫困地区。坝上地区气候冷凉,积温少,有效生育期短,马铃薯是当地主要支柱作物,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1998年开始,在金黎平的努力下,在当地农科所的支持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坝上马铃薯育种基地,进行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服务当地和全国马铃薯产业。
以坝上育种基地为依托,积极联合多方力量,发展当地马铃薯产业,提高农民收益。2010年以来,金黎平带领团队协助张家口市政府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连续5年组织业内专家在张家口市召开了河北省马铃薯种业发展研讨会、马铃薯产业论坛、中国马铃薯大会、全国马铃薯绿色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研讨会等,为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和推广宣传。
经过多年的辛苦工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坝上马铃薯基地规模已从最初的10多亩发展到了1300余亩,常年种植和评价各类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60000余份,先后选育出了中薯18号和中薯20号等6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中薯18号和中薯20号高产抗病,种植面积近年来迅速扩大,丰富了我国马铃薯品种结构,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经过多年发展,坝上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已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作物!
五、脱贫攻坚 授人与渔
在马铃薯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同时,金黎平非常注重马铃薯农技人员培训和当地马铃薯研究人才的培养,她知道,只有扎根当地的农技人员和科研人员才是永远不走的脱贫攻坚主力军。金黎平先后在宁夏举办5次培训班,培养510余百农技人员,为宁夏培养一名“西部之光”学者;为毕节地区培养了第一个马铃薯博士,实现了毕节地区中青年一线马铃薯科技成员全部拥有研究生学历;为坝上地区培训了科技人员320余名,为当地农科院培养了2名马铃薯研究生;此外,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培训了多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农技人员。如今,金黎平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农技人员扎根服务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活跃在马铃薯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的第一线。
金黎平就像一朵普通的马铃薯花一样,百花丛中她不艳丽,也没有浓郁的芳香,可她连着深藏地下的硕果,充盈着人们的寄托,满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家介绍:
金黎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20多项。创建了马铃薯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中薯系列共20多个国审和登记新品种并在全国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率领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各1项,获其他的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2011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6年获国际块根块茎类作物学会终身成就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