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典型案例

刘 平——扶贫舞台显身手

发布时间:2019-04-01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作者:

封丘县陈桥镇韩堂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60%的家庭徘徊在贫困线上、勉强温饱,靠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养家。2015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发中心工程师刘平来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进村伊始,他沉下身子摸情况,走进农家聊家常,联系部门找项目,短短三年时间,使得韩堂村贫困户数从当初的40户123人,减少到现在的3户7人(低保户)。所有贫困户中通过转移就业脱贫的14户60人,安排到护林员、保洁员、社保员公益岗位的9人,依托产业扶贫入股葡萄种植合作社的24户65人。并于2016年底,帮助韩堂村实现全面脱贫,摘掉了国家标准贫困村的帽子。看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群众提起刘书记,都是一连串的赞扬。

 

新舞台  用心干

从灌溉所来到韩堂村,刘平劲头很足,一心想着要干出一番名堂来,不辜负老百姓期盼,不辜负组织信任。可工作伊始就苦难重重,由于村民不信任,入户调查无论白天晚上都经常见不到人,更有甚者,见着他张口就说,刘书记弄俩钱花花呗。

驻村工作开局难。如何破局?刘平想,必须先干出一两件实事来,让老百姓看到眼里。他和村干部交换意见,认为可以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他和驻村的同事、村干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全村饮水难问题,当年7月份村民就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群众十分满意。

2016年,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提上了日程。在他的规划、协调下,把原定的3眼机井增加到5眼,并最终在2017年5月份麦收前投入使用。边缘农田也能浇上水了,村民们狂欢雀跃,再也不用忧心老机井抽不上水,再也不用夜里排队轮流浇地了。

 

刘平书记访问贫困户

 

村民张春景的丈夫陈书勤下肢瘫痪,两口子都60多少岁了,外出务工无人用,刘平上门送来好消息,说,“陈嫂,给你在东湖(宋源湖景区)找了个工作,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这份家门口的保洁工作给张春景家每月增加了1600元的收入,她常年皱着的眉头完全舒展开来,现在说话、走路都透着一股轻快、爽朗劲儿。

 

扎下根  换面貌

韩堂村村委会房屋破旧,墙体开裂也没有钱翻修,党员干部已多年没在村委会开过会。刘平到来后,觉得基层阵地这件事儿如果都不能解决,干部的精气神就很难拧在一起,老百姓看着也不服气你。

他向灌溉所党委和县、乡党委作了汇报,多方筹资,建成了集村办公室、标准化卫生室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一体的文化中心,卫生室配备了合格的乡村医生。灌溉所出资1.5万元,为村室安装配备了3台空调,1台热水器及洗漱间的设施,购置了档案柜、办公桌椅、单人床等,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

刘平扎根在了韩堂村。晚饭后村里散步,发现这里的夜晚静悄悄。由于没有路灯,村户都早早地睡觉去了,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不像城里跳广场舞什么的热热闹闹。他向灌溉所争取资金,装上了30盏太阳能路灯,把新修的水泥路照得亮亮堂堂,把聚在灯下的大爷大娘照得喜笑颜开。邻近的贺寨村、凤凰台村干部群众都慕名前来参观,十分艳羡,有人甚至找到刘平,想让给他们村也安装几盏太阳能路灯呢。

灯亮了、路通了。刘平又琢磨起了大伙健身娱乐的事儿。在他的建议推动下,村里陆续建起了五处文化健身广场,都分别配备了20余套健身器材,村民们闲暇时可以伸伸腿脚、亮亮嗓子、唠唠闲话,也有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智扶  可持续

灌溉所在作物灌溉方面有着先天的科技优势,刘平向单位党委汇报争取项目支持。由灌溉所出资,在韩堂村建设了50亩的标准化葡萄园,建设配备水肥一体化的灌溉设施示范区项目。通过以点带面、产业扶持模式,合作建立了莱立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葡萄种植合作社。全村贫困人口中,有24户67人以年本利保底分红的形式参加了合作社,实现了脱贫目标。

刘平还积极推动灌溉所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来到韩堂村,与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带队的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按照灌溉所党委的要求,这次搞好支部结对帮扶,就是要帮助村支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做好产业规划,协调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些资源,同时继续加大对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深化原有项目的合作。

合作社生产的葡萄,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通过电商销售得非常好,大大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2017年底在现有葡萄园的北侧又流转了50亩土地,由灌溉所科研团队和封丘县扶贫办共同出资30万元,建造6个哈密瓜种植大棚,用于科研成果转化,通过精准灌溉科学管理,种植的葡萄和哈密瓜无论品种、口感、外观、甜蜜度都极受欢迎,配合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走出了一条高端市场的路子,真正做到产业扶贫帮助村民长效脱

 

刘平书记引进葡萄种植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贫,而流转土地后的农户每年1亩净添1200元的固定收入。

刘平说,扶贫先扶志。在改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精神扶贫,利用灌溉所的智力资源,重点解决干部思想守旧、脱贫意识不强、方法不多等问题,以创新精神提高脱贫的含金量。真正面向农业主战场,做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篇文章,有效发挥国家级农业科学院所的优势作用,推动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一个永不撤离的工作队,积极为封丘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