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八批援藏干部,带着院领导的嘱托,带着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的坚定决心,来到这片雪域高原。他满怀激情,三年内与在藏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一道,全心全意融入雪域高原,无私无畏贡献绵薄力量。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七地市的山山水水,深入勤劳朴实好客的农牧民家庭,常年行走在高山峡谷和田间地头、荒漠草原。虽然脸庞晒出了高原红,但内心深处已烙上高原印;虽然这里稀缺的是氧气,但援藏精神始终无处不在。
“鬼门关”前行万里 倾心藏区产业发展
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西藏,凤忠同志每天服用7片药物以缓解高原反应。两年来,他奔赴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七地市40余县对青稞、牦牛、藏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科研等进行调研,并广泛邀请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国家粮科院、中国发酵研究院等相关专家100多人次,把脉问诊,结合产业实际,先后编制完成了《西藏青稞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西藏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发展报告》、《西藏自治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西藏自治区青稞产业扶贫规划》等,撰写了2份调研报告。
发挥加工优势 推动藏区产业升级
青稞产业作为西藏最大的农业产业,是西藏脱贫致富的关键。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提出西藏发展青稞米加工并作为扶贫产业,但自治区无相关人才,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卖相差。自治区扶贫办尹分水主任和企业慕名找到他,希望能够在年底之前开发出系列产品,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王凤忠积极与国内多个领域知名专家合作,2个月内5次回京,设计了年产西藏最先进的4万吨青稞米最大规模生产线,帮助企业完成项目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产品包装、企业营销,8月份最大单体厂房在日喀则建设,9月份完成设备采购,10月15日生产线完成安装。几个月来,为了企业能够顺利投产,牺牲了自己的大部分节假日,与企业家、科技人员共同开展日夜奋战在一线,先后解决了青稞米腹沟无法有效脱皮、青稞米保质期短哈败、青稞米口感粗糙等难题,并积极协调中粮集团、燕之坊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市场对接。目前青稞米进入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项目达产后可创造8亿产值,为自治区脱贫3000余人。针对西藏群众喜食的糌粑存在生产小型化、卫生条件差、保质期短等问题,他首先解决了脂肪氧化酶不易处理的难题,开发的糌粑产品保质期可达10个月以上,该技术得到农业部认可,他牵头制定糌粑生产技术规程农业部行业标准,起草了农业行业标准《糌粑生产技术规程》。
因地制宜开发军品 历经艰辛获褒奖
西藏漫长边境线驻藏部队长期处于高反,洞朗危机时他听说有的战士由于高原缺氧牺牲在前线,王凤忠就思考开发系列产品解决军粮地供和驻藏部队食品供应。他带领团队历经两年多,创造性地把青稞米、牦牛肉、芫根巧妙搭配,开发了青稞自加热米饭,满足食品营养搭配,提升官兵抗缺氧能力,青稞自加热米饭被中央军委列为西藏军队指定产品。在全区扶贫展上,自治区主席齐扎拉拿着一盒青稞自加
王凤忠向齐扎拉主席汇报产品开发情况
热米饭,连连称赞“这个产品好,既能将青稞进行转化,又为驻藏部队解决高原缺氧问题,希望西藏多出这样的好产品”。
建机构带队伍 藏区扶贫先扶智
2017年底,倡议并牵头筹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面对加工科技人才缺乏,他把各研究所加工相关专业科研人员整合,在新研究所的基础上与派出单位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作为主持人申报自治区五个重点研发计划之一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重大专项”,重点解决西藏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好原料无好产品的现状,创新性的提出以项目为纽带,以西藏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整合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服务西藏的加工科技援藏新模式,并要求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拜内地知名专家为师,派往内地学习,目前已培养50余名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1名博士已入读中国农科院。
真金不怕火炼 磨砺方显本色
作为研究所的所长、支部书记,他与10余名干部在一个办公室办公,问他为什么?他笑笑说,这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他没有搞特殊,但在工作上一丝不苟,食品所是新所,他带领大家开展了研究所组建、人才招聘、制度建设、学科凝练、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产业开发、文化建设、学术委员会、工青妇机构建设等工作。食品所已初步构建了以“首创奋斗 奉献 务实”为所训、“自然科学基金一票否决制”“导师制”“驻企制”为制度核心、“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等五个创新团队为学科方向的现代院所管理制度。凤忠同志亲抓党建,敢抓党建,会抓党建,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研究所党建工作得到自治区机关工委表扬,被西藏组织部作为先进典型,本人还被科技厅推荐为西藏党建高原先锋先进个人,援藏事迹被新华社、科技日报、西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王凤忠向尼玛扎西院长介绍青稞新产品研发情况
这仅仅是王凤忠同志援藏工作的一部分内容,依托中国农科院科技和人才优势,他首次提出创立西藏院士工作站的建议,12名院士、18名专家服务于西藏农业产业,投资4000万元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在建设之中,解决了困扰西藏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困难;组织开发青稞系列产品120多种、牦牛产品20余种、特色产品30余种,多数填补了西藏空白,将近10个产品在企业开始转化;协调科技人员参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科技计划已获批;申报并获批农业农村部青稞加工研发中心。他经常说,“既然组织派我们来西藏了,我们就得拿出国家队的水平,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这些数字都是他800多个日日夜夜辛勤工作的体现,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中国农科院援藏干部的担当和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