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典型案例

凝心聚力助力脱贫乐章 矢志不渝推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1-13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始终以“科技扶贫,振兴产业”为国家队的使命,把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作为肩负的责任。加工所从所班子到青年科研人员,全所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支援一线,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为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扎实推动,建立有效帮扶机制

  2019年初,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建立了所党委书记牵头的扶贫领导小组,各团队首席为小组成员。成果转化处作为扶贫工作小组办公室,积极组织团队制定符合自身技术专长的扶贫计划。

  2019年6月以来,加工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前往八宿县、南木林县、策勒县、共和县等深度贫困县开展近20次实地考察,组织专家与地方政府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当地产业规划及技术需求,提出意见建议。针对地方实际需求,所领导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要求有关团队依托成熟技术成果,以科技扶贫基础专项为抓手,围绕牦牛、核桃、枣、青稞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设计扶贫方案,安排经费支持,推进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工所主要领导与地方政府开展对接交流

  因地制宜,建立特色主导产业

  八年来,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立足青稞、甘薯、花生及马铃薯等贫困地区特色作物加工,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飞地模式”、“订单+农户+加工企业”模式和一二三融合发展模式等,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依据云南省永胜县等贫困县的地域优势及产业结构特点,加工所木泰华团队采用甘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模式对当地进行科技帮扶。2019年度,累计向永胜县等地区提供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甘薯品种10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000亩;通过甘薯的有效分级与梯次加工,带动当地甘薯产业发展,累计产值达800余万元,共计120人脱贫致富。积极帮扶企业发展,为金紫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一条薯粉和一条薯丁生产线,培训技术人员25人,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品质。帮扶企业2018-2019年度累计生产紫薯全粉2200吨,产值达3000万元,累计带动紫薯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带动脱贫人员200余人。此外,该团队还多次赴内蒙古乌兰察布中旗等地,帮助当地政府制定了“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建设规划,协助筹建“马铃薯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当地政府引进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武汉江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薯粒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加工企业入驻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一产专用马铃薯品种种植→二产营养健康型马铃薯主食及休闲食品加工→三产互联网+电商+商超销售” 全产业链新模式,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搭建平台,有效促进科企对接

  加工所发挥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河南正阳县、甘肃甘南州、广西百色市等贫困地区政府及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为贫困地区企业免费提供展台展位,搭建科企对接平台,同时借助科企对接与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促成贫困地区签约金额达810万元,有效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

  

  免费为贫困地区搭建科企对接平台

  同时通过组织贫困地区科企单位进入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等,开展协同攻关,提升贫困地区创新能力、特色产品品牌影响力。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连续4年在陕西省定边县、甘肃省定西县等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科企服务,利用联盟年会产品竞拍、技术推介、品牌宣传等手段,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扶贫扶智,开展技术人才培训

  2019年3月,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有关团队在新疆组织召开“新疆花生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全国50多名专家共同研讨新疆花生产业发展,培训技术人员130余人,提高了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7月,该团队又赴新疆农垦科学院就花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当地8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了扎实的技术培训,并进行了花生相关知识普及,提升了当地人员科技水平,对推动新疆花生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1月,加工所与生物所联合成功举办了西藏自治区“高原地区农牧业技术骨干培养研讨会”,来自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八宿县、尼玛县、申扎县的农业技术人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培训研讨会。加工所为参加培训的农技人员精心挑选捐赠了250本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的书籍,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进西藏科技扶贫工作。

  

  开展技术人才培训活动

  加工所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人员超过1000人次。

  挂职干部,成为援藏先进代表

  加工所先后选派多名干部深入重点扶贫地区开展帮扶支援工作。2016年选派所长王凤忠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工作,成立西藏农科院加工所;2019年选派朱捷同志继续挂职西藏农牧科学院加工所所长,开展长期持续帮扶,继续为西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支援。

  加工所所长王凤忠作为中国农科院第八批对口援藏干部,时刻按照援藏干部 “组建一个研究所、带出一个科研队伍、成立一个产业化平台、开发一批产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要求,全心全意融入雪域高原,积极探索农产品加工科技援藏新模式。王凤忠针对西藏高端人才缺乏,产业乏力等问题,率先提出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议,12名院士、18名专家的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功落地,投资4000万元的工作站正在建设;期间,赴西藏地区40余县对青稞、牦牛、藏猪、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进行调研,开发了年产4万吨青稞米的区内最大生产线,青稞米列入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预计达产后产值8亿,脱贫3000余人;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创新性的提出“飞地扶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自治区副主席庄严以及自治区扶贫办的高度认可,对于解决深度贫困区脱贫致富提出了一条有自治区特色的扶贫方案。

  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主动作为,注重实效。展望未来,加工人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科技扶贫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