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莉(左)指导高接梨园夏季管理。郑果所供图
“我们村以前种的只有售价3元一斤的‘黄花梨’,田县长来了以后,帮我们引进了他们研究所培育的很多新品种,真的很好吃!”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龙堡村村民田大为说的“田县长”,其实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副研究员田莉莉。
沿河县位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是全国4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7年底,全县还有7.8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2017年12月,田莉莉参加了中组部、团中央第十八批博士服务团,到沿河县挂职副县长。
如今,她和乡亲们一起种下的梨、桃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沿河县龙堡村的桃子熟了,建权村的梨子结得又大又甜,南庄的空心李开始采摘了……“沿河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特色产业助脱贫
空心李是沿河县独具特色的水果品种,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以其果实营养丰富、汁多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被当地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重点培育。田莉莉清楚地记得,到达沿河县当天,政府领导就谈到了沙子空心李,并对她这个来自于国家级果树研究机构的博士寄予了厚望。
通过深入调研,她很快发现,该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品质不一、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于是她找到主管部门共同分析,针对如何推动当时的空心李“裂变式”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当地政府组建了空心李工作专班,任命田莉莉为专班常务副组长和技术组组长,协助当地提升产业水平。
找准方向,说干就干。田莉莉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落实相关工作:针对重栽植轻管理现象强化技术指导,及时为产业中出现的问题把脉问诊;针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品质不一,主动联系省内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产业化项目,推动标准化技术规程的制定及在产业中的推广应用;针对部分果农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加强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
2018和2019年,在沙子南庄举办的沿河县第二届和第三届“李王争霸”评比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充分发挥了技术能人在产业中的影响力,对于引导周边群众强化科学管理和助力产销对接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目前,这种大山深处的小水果已成为沿河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地理标志性水果,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业覆盖沙子、中界、团结、和平、晓景、黑水等 11 个乡镇(街道)189个村,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量超过5万吨。每年约有近2万吨鲜果通过电商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地区,年产值6亿~7亿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近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牵线搭桥聚合力
在沿河县现有水果产业中,李、桃、梨位居前三。
田莉莉发现,沿河县好山好水,具备生产优质果品的良好生态条件。但品种单一、技术老化已成为全县整个果树产业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山地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产品的经济价值极大地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和促进脱贫致富的效率。
郑果所的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田莉莉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派出单位郑果所和挂职单位间进行双向沟通汇报,提出了通过试验示范引领推动当地品种技术更新换代的设想,得到双方领导大力支持。
郑果所多次派专家赴黔进行实地考察,共商科技帮扶方案。郑果所所长方金豹告诉《中国科学报》,通过积极对接和洽谈,郑果所和沿河县于2018年5~8月先后签署了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关于建立空心李试验站和成果示范基地的合作协议》。
当时,地方政府缺乏和科研院所共建成果示范基地的先例。协议落实过程中,有的农户不愿出租土地,有的农户担心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可能会失败。
沿河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胡国均说,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田莉莉带着大家一起干。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三个基地终于完工。
30多个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的成功引进,给贫困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崔永花是黑水镇龙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背负巨额债务,生活陷入极度贫困。2019年至今,她在桃梨示范基地务工,仅务工一项收入就有每年25000元左右。家里原来的老式砖房改造成了150平米的二层小楼,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
位于黑水镇的550亩桃梨示范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保底分红和农户务工等方式,带动5个村1971户7661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其中包括贫困户399户1309人。
郑果所示范的李、桃、梨三个树种,新品种的栽培范围由2018年春季试种面积100余亩扩展到现在的1000余亩,分布在5个乡镇(街道),当地群众对更多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求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