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媒体报道

[经济日报]技术增产 创新增效——中国农业科学院 “蔬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贵州威宁举行

发布时间:2020-08-27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8月26日    作者:高兴贵

  8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蔬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毕节市威宁县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各个学科的专家齐聚威宁,现场调研观摩种植业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成果。

  据悉,2013年,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2016年,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种植业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蔬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是其中的一个子任务。

  该任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组织和团结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栽培与生理、蔬菜种苗发育调控与繁育技术、蔬菜病害防控、蔬菜虫害防控、植物营养与施肥、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设施耕作及播种机械团队、蔬菜采后与加工等创新团队,以提高科技对蔬菜产业生产综合支撑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区域蔬菜产业生产特点和技术发展需求,通过大联合、大协作,构建成熟配套的支撑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该项目的实施对保障我国蔬菜产品的周年供应,促进我国蔬菜产业和民族种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8月26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麻乍镇萝卜基地,农业专家在调研

  当日,与会人员深入威宁自治县麻乍镇、草海镇、双龙镇等蔬菜基地,现场调研地形地貌及夏秋白萝卜、大白菜、甘蓝等生产现状,现场观摩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蔬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的现场技术示范,技术示范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赏。

  

  8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贤昌研究员在介绍项目进展情况

  除了在现场调研观摩,与会代表还听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贤昌研究员的项目进展情况。于贤昌介绍,威宁县萝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涉及15个乡镇、约5万农户,产值超6亿元,是全国萝卜种植、加工和出口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生产上缺乏良种、机械化水平低、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发展。课题组团队通过攻关土壤轮作技术、机械化翻耕及覆膜技术、培育中萝1号优良品种、平衡施肥配合新型专用化肥技术和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等技术,这些技术使得威宁高山萝卜大幅度降低了土传病害发生率、机械作业效率较人工提高40倍、每亩增效300元以上、蔬菜产品100%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8月26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专家在调研

  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文学表示,“蔬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真正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该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经过四年多以来的实施,在所有参加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良好的进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8月26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麻乍镇萝卜基地,与会人员合影

  文学认为,“蔬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实施集中了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团队,蔬菜育种、蔬菜生产机械、植保团队、肥料方面的团队等,真正从整个产业链上解决问题,希望项目组继续加强协同攻关。

  威宁县菽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马章银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针对萝卜等种植中的土壤轮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技术指导,让公司对萝卜等蔬菜的习性和种植方法更加了解,希望先进技术能更进一步让自己的蔬菜更高产。(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