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粮食增产模式暨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在江西上高举行。会议围绕粮食增产增效新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方式、院地协同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进行讨论。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强调,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加强全国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实现农业科技“顶天立地”、“双轮驱动”,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陈萌山指出,中国农科院在江西开展粮食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得到了江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设现代农业,既需要破解重大科技命题,也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今年,中国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一方面,将为全国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路,力求打破体制机制约束,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全国农业科研大协作,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命题,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立地”落到实处。
陈萌山强调,开展粮食增产模式研究,要着眼4个方面。一要着眼于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粮食单产水平,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推动作用。二要着眼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需要,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三要着眼于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构建以农业机械化为主体的技术路线,全面推进农机装备、农艺技术等突破融合。四要着眼于农业发展的科技储备需要,解决气候波动、生态变化、生产水平差异等难题,实现不同年景、不同灾害、不同生产水平下的稳产高产。为此,要开展技术集成,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全产业链上取得突破,实现农业产业整体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打破部门界限,形成全国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的局面;发展田间示范、田间学校、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成果推广普及方式,引导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粮食产量。
陈萌山对中国农科院各研究所提出3点要求。一要把农业增产增效模式研究和集成示范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工作,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双轮驱动”。二是相关研究所要以此次水稻增产增效模式示范推广为契机,相互协作、主动配合、甘当绿叶,推动本单位的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三是做好全国典型农区和基础较好县市的粮食增产增效模式研究工作,长期坚持、稳定推进、合理布局,特别是做好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布局研究,为农业部门决策提供科技支持。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高产示范点。据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员介绍,针对我国南方稻区双季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水稻所主持承担了“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实现4大突破,即:选育了中嘉早17等一批机械化生产品种,创新了工厂化立体育秧、大棚育秧、稻田旱育秧及泥浆育秧等生产模式,研发了稻田开沟机、带切草装备的收割机、田间精量播种机及晚稻旋耕平田装备等一批机械装备,研发了一批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这些品种和技术突破了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持续增产。当地农户表示,利用水稻所提供的品种、技术和机械,能够实现亩均增产200斤。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及成果转化局、作科所、加工所、资划所、水稻所的领导、专家,江西农业开发办主任张忠平及江西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宜春市、上高县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