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我院在北京召开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交流会,研究审议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棉花、奶牛、羊等9个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项目2015年工作方案。会议由吴孔明副院长主持。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副院长李金祥以及农业部种植业司潘文博副司长、农机化司胡乐鸣副司长、科教司张文处长、畜牧业司魏宏阳处长出席了会议。
9个项目分别就研究团队建设、试验示范基地部署、技术集成方法、工作机制建立、工作目标等内容汇报了2015工作方案。评议专家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我院开展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每个方案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各项目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了工作方案。
陈萌山在会议上强调,我院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主要任务是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实农业部提出的绿色增产增效的战略目标。这次组织专家审议工作方案,主要目的是增强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借此机会向农业部等上级部门汇报我们的工作。陈萌山要求,2015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工作一是要明确总的发展目标,要“研究与示范并举、增产与增效统一、绿色与集成结合”,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基础上开展示范工作,要着眼为未来5—10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积累储备一批技术,要“研发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要把握好增产与增效的关系,我们构建的模式必须是既增产又增效,同时又是绿色安全模式。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拓展集成的技术领域,如考虑信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的集成,同时要体现出集成的先进性,争取做到院内、院外、国内、国际“四个协同”。三是要加强经济效益分析,从经济、社会、生态、政策等几个方面,分析构建模式的综合效益。四是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要有专职负责的干部,要有研究工作日历,要有考核办法,要建立一批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
潘文博、胡乐鸣以及科教司、畜牧业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对我院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工作。
自2013年开始,我院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组织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5种作物研究。 经过2年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集成了一批实用技术与成果,建立了一批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组建了相关研究团队,构建了几种作物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辐射带动了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
2015年,我院将继续推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5种作物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同时启动实施棉花、马铃薯、奶牛、羊等4个项目。研究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为总要求,以“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的高效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技术集成,构建和推广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技术集成生产模式,为“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同时,根据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及我院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的特点,通过整合分散在全院各研究所的成果、技术、学科、人才、平台等资源条件,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转化机制,结束各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建成一批固定的示范基地,形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实力,提高全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兄弟院校等单位的合作,形成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协同创新、服务示范推广的全国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攻关网络体系。通过研究与示范,探索不同主产区、不同生态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业生产瓶颈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通过示范推广,建立起科学、规范、可复制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为农业稳定绿色增产和持续增效提供技术保障。
参加会议的还有,院机关办公室、科技局、人事局、成果转化局、创新工程办公室有关领导,9个项目主持和参加单位的15个研究所主管领导和项目首席专家,以及9个项目的示范基地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共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