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实验园区
②果蔬新产品展示
“科研成果不断产出,院地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致富能手,审定和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造福了河南人民、新乡人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眼中,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今天取得的发展,是中国农科院院地合作的一个典范。
而这份友好合作始于60多年以前。5月17日,在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科技合作60年研讨暨新乡基地建设成果展示大会上,王汉中指出,作为中国农科院在全国主产区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试验基地,“新乡基地入驻研究所多,科研任务饱满,院地合作活跃丰富,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这个基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为农服务起步的合作
“来了齐专家,棉田有虫再不怕。”这句顺口溜曾在河南新乡当地农民间广为流传,这也是中国农科院扎根河南新乡的真实写照。
1956年,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面对冷战带来的一系列外患,棉花生产的战略地位尤为凸显。谁能想到,作为华北平原典型代表的重要棉花产区新乡却遭遇了一场“滑铁卢”。
“当时棉花病虫害肆意蔓延,导致棉花大幅度减产,亩产皮棉不足20斤,损失惨重。”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管委会主任张怡春回忆道。
对于当时的新乡政府和群众来说,没有好的品种、没有相应的植保技术、没有农药,一切都陷入了困境。
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齐兆生的注意。1957年3月,植保所专家在齐兆生的带领下来到新乡,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建立了科研基地,在新乡县和获嘉县建立了20万亩的棉花治虫保产示范区,当年就获得了亩产皮棉65斤的好收成,较上年产量提高了2倍多。
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搬迁至新乡,与新乡广泛合作开展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机井灌溉及配套研究和作物需水研究。70年代,植保所下发新乡9年期间,大批专家云集新乡,搬回北京后,大量科研任务仍在新乡县七里营镇的试验基地继续实施。90年代,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因矮败小麦育种结缘,入驻新乡,2003年在七里营镇筹建了矮败小麦育种基地,随后发展为多团队入驻的研究所试验基地。
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率先安家,灌溉所举家搬迁,而后作科所逐步壮大,到2009年中国农科院与新乡县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扩建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再到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新成员加入,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已从齐兆生团队空降新乡临危受命的“一枝独秀”发展到90多个创新团队扎根新乡的“百花齐放”。
携手共谱基地华章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新乡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新乡市的农业发展在河南乃至全国均具有重要地位。综合试验基地选址新乡,是出于中国农科院主动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号召、为新增千亿斤粮食做贡献的初心。
在多年合作过程中,不仅仅是新乡市、河南省收获了粮食高产稳产,培育了一大批基层农业技术人才,中国农科院也充分利用基地条件产生了一批可圈可点的科研成果和转化效益,带动农业产业向前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农科院与新乡相互支撑,新乡支持了中国农科院的试验基地建设,中国农科院也通过院地合作、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新乡的农业农村发展。”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王启现曾参与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建设,他告诉《中国科学报》,60年来中国农科院在新乡的科技创新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新乡的农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
扩建后的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规划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示范和人才培养四大功能,重点开展黄淮海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科技问题攻关研究,重大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中试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示范工作。
王启现表示,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的成果已在新乡县及周边县市逐步辐射,已有作物、瓜果等50多个新品种试种、示范,累计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200万亩。
大批实用人才从这里诞生。“曾经一个时期,来新乡聘请植棉技术员的人络绎不绝,民间育种蔚然成风。”王启现告诉记者,60多年来,院地先后举办各类科技培训、成果观摩、科技对接会议上千场次,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0万多人次,培养科研技术工人1000多人。基地建设以来,中国农科院已为新乡培养专业学位硕士100多人。
他介绍,中国农科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还培育壮大了农业产业,很多农民完成了向企业家的转变。科学家培养的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纷纷创办种子、农资、植保等农业企业,成为了至今支撑新乡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离不开试验基地的支撑和保障”。王汉中说。
据悉,在新乡做科研的科学家已有2人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新乡基地为主要试验场所的一批科技成果获得过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新”“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探索新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展示的梨、桃、猕猴桃、苹果、葡萄、西瓜和甜瓜等果树瓜类良种良法配套高效栽培模式和技术深受好评。
“我们研发的早熟苹果新品种华硕,以‘贮不沙化、货架期长’的特点改变了早熟苹果不耐贮藏的问题;新一代特色蟠桃中蟠桃11号、中油蟠桃7号,则弥补了传统蟠桃皮薄肉软不耐贮运的缺点;即食红肉猕猴桃品种则以市场稀有的特性成为多地抢占水果高档市场的优先选择。”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副所长王力荣研究员说。
据了解,新乡综合试验基地用于开展研究的田间试验区占地4000多亩,用于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示范的示范展示区占地达6000亩,科研成果荣获专利150多项,培育通过审(鉴)定各类新品种15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研发的部分粮食与果蔬产品已形成了特有的品牌,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王汉中认为,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兑现到2020年整体脱贫的庄严承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和抓手。而科研试验基地是衔接科研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
他说,不仅要进一步抓好新乡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更要发挥新乡作为院地科技合作先行者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共同探索科学试验—成果转化—产业示范贯通、产学研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实现建设一流基地、支撑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多方共赢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