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为绿色未来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农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网站上,公示了近两年交易的科技成果109项,金额约1.5亿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说:“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那么,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现状如何?如何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2008年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不断发展。2010年,颁布的《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主要涉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以及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国内外学者和产业界还在积极研究并推进将动物品种、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争取国际和国内立法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以及惠益分享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说:“知识产权实际上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让投资者将研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建立可靠的利益回报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转化,在研发、推广和生产各环节建立明晰的权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和转化运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主任冯艳秋说。2019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9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共计2亿多元。而2019(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拍卖环会上,对高叶酸营养强化玉米推广许可权等18个拍品总成交额2903万元,大会期间形成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和科企战略合作签约与意向签约额近10亿元。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来看,无论转移形式的选择、交易价格的确定,是否具有知识产权、如何运用知识产权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农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发明专利不断上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农产品注册商标总量日益攀升,植物新品种年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20)》,2019年全国累计受理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33803件,授予品种权13959件;累计批准的地理标志共10474件。我国共公开涉农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357696件,在授权的638392件涉农专利中,发明220149件占34.48%,实用新型418243件占65.52%。农业专利的年度申请和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庞大数字的背后依然无法掩盖的是,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量大不优、转化利用率低等问题。从2019年公布的第21届中国专利奖来看,涉农专利获奖比例非常低,专利金奖没有一个涉农专利,专利银奖也只有两个是涉农专利。
获得银奖的涉农专利之一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专利成果“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猪100公斤体重眼肌面积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该专利成果能够精准判断猪100公斤体重眼肌面积,从而精准选择眼肌面积大的种猪个体,被称为瘦肉型猪的“伯乐”,已应用全国多家种猪育种公司,不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新增利润,研究所也获得了专利许可收入。与其他科技奖项相比,中国专利奖不仅要求技术本身具有先进性,还要求专利保护得当,成果运用广泛以及成效显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农科院注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创造力,推动了科技事业科学发展,提升了农业自主创新的含金量。2019年,中国农科院获得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数量为899件。值得一提的是,自2001年以来,中国农科院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数量占据了涉农领域的70%,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农业科研院所。
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资助下,中国农科院连续5年发布《知识产权分析报告》,对全院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运用和保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019年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农科院知识产权转化金额共计32495.29万元,占当年各类成果转化总金额的30%,远远超过往年。
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知识产权管理处处长张熠介绍说,中国农科院通过设置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奖和知识产权转化奖,进一步强化围绕市场和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研发及快速转化,从而形成运用知识产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质量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以转化运用为目标,减少不必要的申请与保护,不断增加高质量知识产权的数量。
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仅靠良好的政策支持并不够,必须有完善农业科技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机制保障,才能加速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还不够明显,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率低。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调动积极性,让创新人才合理合法的富起来,让知识产权实现知识“产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认为,最重要的是破除“四唯”,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方向,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机制,以实际利益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首当其冲要完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年成果转化收入扣除直接成本后,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50%。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将农业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与科技人员职称晋级、利益分配等方面挂钩,使产权人真正得到应有的回报,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实际上,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为此,中国农科院还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组织成立管理机构,设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转让管理制度;出台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优化学科创新团队的人才配置,制定人才量化考评办法等。
在继续举办“知识产权服务科研一线”巡回培训、专利检索培训的同时,今年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还联合研究生院,面向全院研究生开设了《农业知识产权概论与实务》选修课,包括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政策与概况,其中大部分案例来自农科院下属研究所或相近技术领域,从研究生抓起培育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工作要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王述民表示,农业科研除了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还需要在早期进行专利布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核心专利,为后期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夯实基础。